笔下文学 > 楚史乱国志 > 第五百七十一章 各持己见,诸侯到来

第五百七十一章 各持己见,诸侯到来

笔下文学 www.bvwx.com,最快更新楚史乱国志 !

    项明的步步逼近,让刘辩感到了一股犹如山岳一般的压力,但他心中清楚,自己若是后退半步,当初的一幕将会重演,而这一次,自己也恐怕难有再次召集天下诸侯的能力。

    因为董卓当初将他赶下帝位的理由极为牵强,明眼人一看便是前者在暗中捣鬼,且董卓确实有祸乱朝纲的作为,这才引得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。

    但这一次不一样,首先,无论自己承认与否,刺杀刘协之事都已然被百官所知,除非将他们尽数灭口,否则必定会流传至天下百姓耳中。

    德行有缺,对于自己的声望是一个极大的影响,就算自己能够重临帝位,来自民间的质疑之声也将伴随他入土。

    即便这对于大汉天子来说并不算灭顶的麻烦,但终究是史书之上的一个污点。

    再者一说,项明也绝非国贼董卓,此人的实力虽然不比在西凉经营多年的董卓,却也不可小觑,其麾下士卒之精锐,甚至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。

    加上其南征北战获得的功绩,可以说,项明在诸侯之间的威望要远胜董卓。

    而且,项明进言改制,已经初获成效,在民进已经隐隐有圣名流传,若天下太平,百姓因此饱腹之后,其将成为董仲舒之后,大汉的第二位圣人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董仲舒的圣名是满朝儒生所流传赋予的,但项明一旦被推到圣人位置,便是民心所归。

    这样一位圣人,又怎可能会是国贼?

    所以,倘若再次以铲除国贼的名义召集诸侯,即便有所响应,恐怕也是寥寥。

    自己有被董卓逐出雒阳的经历,此时重归九五只差分毫,若是再被项明以各种理由剥离身份,再想翻身必定是难于登天。

    不能退缩,不能懦弱!

    这是他心底的怒吼。

    于是,他同样盯着项明的双眼,一字一句道:

    “项明,尔出此言论,莫不是想要成为第二个董卓?”

    “在尔心中,恐怕根本就没有朕这个大汉天子。”

    “刘协?不过是国贼扶持上位的伪帝罢了,怎敢与朕争这至尊之位?若国贼所言都可算数,那么昔年光武为何要扫除王莽,重振汉室?”

    “就算迫不得已,也当在朕领大军浴血奋战,董贼无暇顾及雒阳之时向朕表明态度,而非当朕诛杀董卓之后在朕面前耀武扬威!”

    “项明,你要朕的说法,朕给你!刘协的天子,朕不认,朕为天子,刘协为臣,有居帝之心,诛之何错?”

    刘辩慷慨激昂,虽然项明方才的话语深深地刺痛了他,但他也清楚,现在要做的并不是同这位大汉吴侯斗嘴,而是抓住刘协的天子身份据理力争。

    对于天子之家来说,兄弟阋墙并不罕见,自己以天子之名下令刺杀对皇位有所觊觎的刘协,也无可厚非。

    但是,若是以陈留王身份下令刺杀天子,整件事情的性质便由君杀臣变成了臣弑君,这完全就是两个概念。

    若真在百姓口中传出臣弑君的言论,那么他绝对要在未来承受此事带来的严重后果,甚至有可能遭遇那些图谋帝位的汉室宗亲派人暗杀。

    其人一旦成功,坐上皇位的压力远比自己所要承受的小,甚至在有心人引导之下,还会成为义举。

    因此,他绝对不可以自认陈留王的身份。

    “不过是强词夺理罢了。”

    项明撇嘴一笑,刘辩并未直接与他翻脸,而是以天子之名据理力争的举动确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,但这也仅仅能够说明他有些低估了对方而已。

    事到如今,就算刘辩没有刺杀刘协的举动,项明也会将这个弑君未遂的帽子扣在前者的头上,用这种方式,一来可以削弱大汉朝堂的威严,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二帝之间的矛盾。

    “无论陈留王离开雒阳是否为国贼所为,新君继位也是以正礼所承,上禀天地祖宗,下告天下万民,又岂是儿戏?而不承认新君,置天地先祖于何地?”

    “敬尔以天子之尊,不过是怜尔被国贼所欺,可尔却不识好歹,罔顾宗法,已丧天子之德,又何谈重登九五?”

    项明冷冷道,无视了刘辩愤怒的目光。

    刘辩暴怒,然而仍旧为自己辩解,甚至以进为退来质问项明。

    他知道,此刻翻脸只会让自己的性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,因此他只能尽量克制内心的怒火,同对方争辩,借此拖延时间。

    项明知晓刘辩的心思,却仍旧认真同对方辩论。事实上,对于他来说,旁人的意见如何已经不再重要。

    他只需要挑起双方的矛盾,之后再全身而退,任凭两位天子争得你死我活,与他何干?

    毕竟,他的根基在江东,在扬州,而不是雒阳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他宁愿选择从扬州一步步向天下推进,也不愿坐镇中枢,承受董卓这般国贼的骂名。

    二日凌空,无论最后哪一方获胜,天下都将陷入诸侯割据的时代,天子威严荡然无存,群雄逐鹿,有德者居之,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名声。

    之所以与刘辩对峙,不过是抱着和刘辩相同的,等待众诸侯到来的心思罢了。

    两人在上首激烈地争辩,而百官也在下面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此前,在场朝臣震惊于这剑拔弩张的气氛,不敢言语,但刘辩与项明的对峙进行到这个时候,他们也都忍不住开始议论纷纷,有人认为项明所言在理,有人则认为其大逆不道。

    但是,他们终究只是在下面窃窃私语,这些人都是在朝堂之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狐狸,在情势尚未明朗之前,他们绝对不会轻易站队。

    对于他们来说,无论哪位天子执掌朝政都不会触动自身的利益,提前站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权利,但若是要用身家性命作为赌注,绝大多数的朝臣却会选择袖手旁观,待局势明了之后再做选择。

    一场好好的庆功宴会,此刻却暗潮涌动,极度混乱,这样的异常自然引起了众诸侯的注意。

    于是,以曹操为首,一众诸侯皆暂时停止整顿军务,纷纷朝宴会所在之处聚拢过来。